您是第3065558位浏览者!
                    您好! 请登录 | 注册
首页 -> 高级研修班 > 资讯详细内容
重庆大学
[ 编辑:admin | 时间:2013/1/22 15:31:00 | 浏览:4063次 ]
  

    重庆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地处长江上游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承东启西地缘优势和雄厚工业基础的历史名城、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区——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国家文化名区——沙坪坝区,占地5600余亩,分为A、B、C和虎溪四个校区,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

    雄厚的综合实力: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现代教育史上创办较早、校名一直沿用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大学院的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抗战时期得益于大批专家学者专家云集,文有吴宓、艾芜等,理有何鲁,工有冯简、李四光,商有马寅初、周均时等,充分汲取名校名家之文化滋养,为重庆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首批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新学科专业的崛起,加速了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进程。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31日,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为了建设好新重庆大学,2001年教育部和重庆市签署共建协议,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学校大力支持,使重庆大学首批跨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2005年“优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2007年学校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新增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首批进入全国60个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大学。到目前为止有4个一级学科列全国前5位。良好的发展势头使重庆大学成为发展速度快、综合排名持续上升的极少数研究型大学之一。

    完备的学科体系:

    重庆大学坚持“优化工科,加强理科,发展管理、经济、法学和人文学科,拓展医学和农学学科”的思路,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学科高峰和异峰,推动了学科建设长足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学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0个,另立项重庆市建设学科8个;建有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另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以及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学(MPAcc)、风景园林、高校教师、建筑学和法律等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校院级中心实验室37个,其它各类专业实验室93个。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简称“111计划”)。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发展协调的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学校还建有远程教育中心、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外国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个实验室或培训中心(如微软、IBM、西门子、罗克韦尔、欧姆龙、法拉克、利宝等)。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等,学校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建有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

    良好的办学条件:

    重庆大学现有教职工5702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709人,工程院、科学院院士13人(含外聘两院院士9人),国家及重庆市教学名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长江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海外青年合作基金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高校优秀教师奖3人;博士生导师27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3人,教授级、副教授级1514人。

    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5600余亩,分为A、B、C和虎溪四个校区。A、B、C三校区一街相连,依傍嘉陵江,背靠歌乐山,占地总面积1931亩,校园具有山城园林特色,建筑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彰显深厚文化底蕴;虎溪校区位于重庆大学城,背靠缙云山,占地3670亩,校园内山水相依,建筑风格典雅、设备一流,堪称新校区建设之典范。虎溪校区的建设分三期实施,一、二期工程完成,目前已有14000名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在此学习、生活。到2010年虎溪校区将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高标准、园林式、现代化的一流校园。

    学校拥有规模大、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有理工、建筑、应用技术、法学、人文艺术和虎溪新馆6个分馆,累计藏书327万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60余个,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08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16100种,建有5个现代化电子阅览室;新建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量大,网上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超过13TB,实现了实时动态信息发布和信息导航。重庆大学作为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重庆中心节点,校园网贯通四个校区,140多个IP子网覆盖校内主要建筑物和学生宿舍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重庆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作为标志性建筑正在虎溪校区建设,即将投入使用。

    学校建有体育馆、多个标准化橡胶跑道及人工草坪足球场、各类球场、游泳馆、体操及健身房等;拥有西南地区一流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第二课堂的文体娱乐场所一应俱全,较好的满足了全校师生体育锻炼和科技文化活动的需要。

    全面的人才培养:

    重庆大学已形成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理工优势明显,经、管、文、法、医、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现设26个学院(新增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将成立汽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城市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52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6063人、本科生27600余人。全校8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经、管、法、医、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机械、电气、土木、建筑、能源、材料、信息、经管、生物、环境等学科专业在国内名列前茅,多次经国家土建类本科专业教育评估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艺术设计、绘画、舞蹈、音乐表演、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等艺术专业在全国颇具特色和人气。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和实践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人才分类培养的新机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业时间的弹性,提供大专业平台教育、辅修与转专业结合、人才分类培养等新机制,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依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坚持开展军政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学生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品质和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丰富的第二课堂: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将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基金”,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支持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等活动。学校大力培育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共设学生社团60余个,涵盖科技、文体、艺术、公益等领域,积极开展丰富活跃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演出”,学生参与面达2万人次以上,全面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建模及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大赛、机械设计创新竞赛及软件大赛、国际模拟法庭比赛等各项全国性比赛中成绩斐然。如:获第九届“挑战杯”“科技多米诺骨牌”挑战赛全国总冠军;在2002-2006年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大学生建筑作业观摩与评选中,连续六年优秀奖(每年10个优秀奖)总数居全国第一。获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两项及优秀组织奖;获2007CCTV大学网络辩论赛全国亚军。大学生“三下乡”与“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